20210913121628141

kv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以态度与温度赋能儿童成长,用青春与热忱践行社会责任 ——河南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来源:网络| 2025-08-25 17:00:47    阅读量:9036   会员投稿

7月27日至8月7日,河南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团队同二七乐业社工服务中心,共同深入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管城区花语第一幼儿园、比亚迪新能源科普馆及登封袁桥古村,开展了为期近十余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生存训练、科普研学、红色教育等多元化服务,累计覆盖儿童2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300小时。在这场青春与童心的"双向奔赴"中,志愿者们用温度赋能成长,以温暖守护希望。

这是一次知识与温度的碰撞,一场青春与童心的对话,每一个场景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芒,每一次互动都诉说着成长的故事:

生命教育——让安全知识"活"起来

"快!用毛毯做成担架!""千斤顶要放在坚固的平面上!"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的操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划破夏日的宁静。阳光下,一群中学生正全神贯注地演练应急救援。志愿者们化身"安全教官",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游戏。志愿者们通过情景模拟,将AED使用、家具防倾倒等专业知识转化为互动游戏。针对中学生设计的"情境假设-团队协作-实战演练"三步法教学效果显著,课后测评显示安全知识掌握率提升82%。"原来抬伤员要像端蛋糕一样平稳!"一个八年级的男孩眼睛亮晶晶的,小心翼翼地托着"伤员",生怕有一丝晃动。志愿者范煜杰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上扬:"当看到孩子们皱着眉头讨论'如何避免二次伤害'时,我仿佛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融合教育——让每颗星星都闪亮

在比亚迪新能源科普馆,光影交错,科技感十足。一群孩子正围在3D打印展台前,叽叽喳喳像一群快乐的小麻雀。自闭症儿童小宇(化名)默默绘制"彩虹汽车",志愿者刘轩宇蹲在一旁轻声引导:"要不要试试让车轮转起来?"不远处,几个孩子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拼装太阳能小车,时不时爆发出惊喜的欢呼,志愿者们创新采用"1+1+1"陪伴模式,将科普讲解转化为绘画、拼图等非语言形式。数据显示近80%的特殊儿童完成独立手工作品,社交互动次数也大大增加。二七乐业社工中心督导高娜评价道:"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就像一座座桥梁,用耐心和尊重,让星星的孩子也能触摸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红色传承——让历史走进童心

在登封袁桥古村的红色教育实践中,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明代地道遗址,孩子们通过触摸斑驳的砖墙,感受历史的厚重;在戏曲课堂上,豫剧演员排演的红色豫剧《花木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600年树龄的古槐树下,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通过生动讲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机构与志愿者设计的"五个一体验"研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走一次革命小道,听一堂红色故事,唱一首红色戏曲,做一次非遗传承,写一篇研学心得等方式感受红色文化。戏曲课堂上,豫剧演员的水袖翻飞,一曲《花木兰》唱得荡气回肠。孩子们瞪大眼睛,不自觉地跟着比划起来,稚嫩的动作里透着认真。活动结束时,四年级的唐一宁在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道:"我要像花木兰一样勇敢,保护我们的国家。"字迹虽然稚嫩,却透着坚定的力量,也将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

回首这十余天的志愿服务历程,那些鲜活的画面仍在眼前跃动——急救演练时孩子们紧绷的稚嫩脸庞,科普馆里特殊儿童突然绽放的笑靥,古村戏曲课堂中清脆的童声唱腔......200多个小时的陪伴,志愿者团队见证了孩子们太多令人动容的成长瞬间。这些珍贵的记忆碎片,最终汇聚成三个温暖的篇章:在"生命守护"中播撒安全的种子,于"星空同行"里点亮特殊的心灵,借"红色传承"赓续文化的血脉。每一个主题背后,都是青春与童心的双向滋养,是当代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用真心书写的育人答卷。

这场跨越城乡、连接课堂与乡村的实践,既是大学生用青春力量服务社会的生动答卷,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平等与传承的全民教育。二七乐业社工机构负责人张南妹指出:"这次实践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而当志愿者们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时,教育的真正价值才得以显现。"据悉,未来将通过"高校-社工机构-乡村"三方联动,让更多童心被看见、被点亮。这场充满温度的实践之旅证明:当青春的热忱遇上童真的渴望,就能碰撞出最动人的成长火花。志愿者们将继续以专业和爱心服务社会,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颗童心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

分享到:
版权申明

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发表评论


点击图片更换
027
特别关注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