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121628141

kv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以数学之思凝光影之爱,为留守儿童铺就希望长卷

来源:网络| 2025-11-03 10:41:34    阅读量:14144   会员投稿

作为大庆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卓师二班的迟斯萁,当我投身于“我把校园拍给你看”公益摄影活动时,从未想过一次爱心之举能在我心中掀起如此绵长的涟漪。

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习惯了用公式推导真理,用逻辑构建模型。但生活中,还有一群孩子——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没有父母常伴的“公式”,成长缺少亲情陪伴的“定理”。当“我把校园拍给你看”公益摄影活动的通知在班级群弹出时,那些数字背后的人文温度瞬间击中了我。我深知,数学是严谨的逻辑,而公益是温暖的连接,这次活动就是让我从“数字达人”变身“爱心传递者”的契机,用镜头为留守儿童编织一个充满校园暖意的梦。

选择参赛,于我而言不是偶然。作为卓实班的学生,我习惯在难题前迎难而上,而关爱留守儿童的“课题”,更需要全力以赴。我想让那些在乡村守望的孩子知道,远方的校园里,有和他们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扛着相机穿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折射出的光斑像极了数学里的函数图像,却比公式更具生命力;同学们在实验室里为一个数据争论时的执着,和留守儿童在课堂上渴望知识的眼神竟如此相似;就连图书馆里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都像是在为远方的他们奏响希望的序曲。我要用镜头“解码”校园的美好,把这份美好打包,寄往那些需要温暖的心灵角落。

这场公益摄影活动的意义,远超摄影本身。于留守儿童而言,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扇窗,透过它能看到校园的缤纷,感知到有人在牵挂他们的成长;于我们参与者而言,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爱心的刻度测量,让我们在传递温暖的过程中,读懂责任与共情的重量。它更像一座桥梁,连接起校园与乡村,让知识的光芒和爱心的温度双向奔赴。我曾在数学建模中追求最优解,而在这场公益行动里,我明白“最优解”不是名次,而是有多少留守儿童因我们的镜头而多了一抹微笑。

参与活动的日子里,我常常在数学的理性与摄影的感性之间找到奇妙的共鸣。数学里的“维度”概念,在爱心传递中有了新的诠释:一张照片是二维的画面,却能传递三维的温暖,更能在留守儿童的心里构建起对未来的多维憧憬。我开始明白,原来爱和数学一样,有着无穷的“定义域”——它可以是镜头里的一草一木,可以是对留守儿童的一句问候,也可以是无数人汇聚起来的公益洪流。我曾以为自己的世界只有数字和公式,却在这次活动中发现,爱心才是最动人的“公理”,无需证明,却能在每个人心中引发共鸣。

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卓师二班的一员,我渴望把这份爱心转化为我们班级的“特色定理”。未来,我会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公益摄影的队伍,用我们的专业思维去策划更具影响力的爱心活动:比如用数据分析留守儿童的兴趣点,针对性地拍摄他们喜欢的校园场景;用建模思维规划爱心传递的路径,让温暖更高效地抵达。我也会在专业学习中融入公益视角,探索数学在公益领域的应用可能,让严谨的数字因爱心而变得柔软,让我们的卓师班不仅在学术上卓越,更在爱心传递上“实”至名归。

我是迟斯萁,一个热爱数学也热爱公益的师范生。我愿继续以镜头为笔,以爱心为墨,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卷上,书写属于卓实二班的温暖篇章,让每一次光影的定格,都成为照亮他们童年的星光。

分享到:
版权申明

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发表评论


点击图片更换
027
特别关注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