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121628141

kv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古琴雅韵浸润金秋夜 “福禄寿”里听千年回响

来源:网络| 2025-10-21 10:11:19    阅读量:16475   会员投稿

茗琴荟“福禄寿”古琴雅集侧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金秋的暮色里,一缕琴音自福禄寿大酒店一层缓缓流淌而出,如清泉穿石,似松风入林。10月18日申时,由北京雅集学苑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五洲文体汇协办的茗琴荟“福禄寿”古琴雅集,在满室茶烟香雾中悄然启幕。这场以琴为媒、融茶香素食于一体的雅集,不仅让京城传统文化爱好者邂逅了一场视听盛宴,更在青年琴家与古老艺术的对话中,触摸到了中华千年文脉的温度。

雅境如诗:四艺和鸣里的东方生活美学

踏入雅集现场,便踏入了一方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天地。“福禄寿”大酒店的祥瑞之名,与古琴雅集的主题不期而遇。这里没有喧嚣的舞台,只有素雅的琴案错落排布,案上古琴静卧,案边茶盏生烟,一缕沉香的清冽若有似无地萦绕其间,宾客们轻摇折扇或捧一杯清茶细嗅回甘或闭目凝神感受香韵流转,在“琴、茶、香、素”的交融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四般闲事”盛行的文人时代。

主办方别具匠心地将传统文人雅趣融入现代空间:琴案旁点缀着几枝瘦菊,茶席上摆放着素雅的茶点,连背景音乐都是若隐若现的古琴泛音。这种“不刻意”的雅致,恰恰还原了古人大隐隐于市的生活哲学——艺术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心境里。一位前来参加雅集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感慨:“原以为古琴是高不可攀的艺术,没想到在这里,它能与一盏清茶、一缕香烟如此自然地相伴,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琴音有魂:从形制到故事的千年回响

雅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奏会,更是一堂生动的“古琴文化课”。每一首曲目演奏前,琴者都会化身“文化向导”,从琴曲的创作背景、历史典故,到所选琴式的形制美学、音色特点,细细道来。当得知《流水》的琴式为仲尼式,其简洁的线条象征着文人“中正平和”的品格;《梅花》选用绿绮式冰弦,冰弦的清冽音色恰能映衬梅花的孤高——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学问,让听众在聆听琴音之前,便已先读懂了琴曲的“灵魂”。

青年古琴演奏家白杨先生的登场,无疑是雅集的高光时刻。他率先奏响的《流水》,指尖翻飞间,琴音时而如山涧清泉叮咚跳跃,时而似深潭蓄势波澜壮阔,尤其是那段经典的“七十二滚拂”,湍急的水流声仿佛就在耳边奔涌,让人不禁想起伯牙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知音佳话。随后的《明镜菩提》则风格一转,琴音空灵悠远,如晨钟暮鼓般涤荡心灵,将人带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境。白杨先生用琴声诠释着古琴“技可进乎道”的深意——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的修行。

(白杨简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终身会员、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交流联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考级指导教师、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中心认证古琴考级指导教师、北京雅集学苑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始人、古琴导师、加中城市友好协会理事)

薪火相传:新生代琴家的多元表达

如果说白杨先生的演奏是厚重的经典传承,那么他学生们的演绎则是鲜活的青春注脚。不同的琴曲、不同的琴式、不同的琴弦交织出一幅古琴艺术的多元画卷:

《潇湘水云》《广陵散》(连珠式、钢弦)的连珠式琴式圆润流畅,钢弦的张力让这两首充满家国情怀的曲目更显慷慨激昂;

《归去来辞》(灵机式丝弦)的丝弦醇厚绵长,每一声揉弦都带着归隐田园的愁,让人不禁穿越到了世外桃源;

《春晓吟》(落霞式钢弦)的琴身如晚霞流动,钢弦的清亮音色将春日清晨的生机盎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鸥鹭忘机》(凤势式钢弦)的琴式形似飞鸟展翅,琴音疏朗洒脱,仿佛能看见鸥鹭在碧空下自在翱翔;

《天风环佩》(蕉叶式钢弦)的琴身如芭蕉叶层层舒展,琴音清越空灵,似有环佩叮咚随风而来;

《平沙落雁》(绿绮式冰弦)的绿绮式琴式古朴大气,冰弦的清冽音色将“雁阵掠沙”的苍茫清雅刻画得入木三分;

《梅花三弄》(绿绮式冰弦)的绿绮式琴式苍古悠远,宛若金石的泛音将“傲立雪中”的君子之气风骨,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传统文人琴曲到现代创作,从刚健豪放到婉约抒情,年轻琴家们用不同的琴式与琴弦,诠释着古琴艺术的无限可能。正如一位琴童家长所说:“原来古琴不只是‘老古董’,它也能这么年轻、这么有生命力!”

青年琴者赵晗彩伊,跟随青年古琴演奏家白杨先生习琴十载,潜心研习,精进不辍。近日,她顺利通过全国古琴考级十级,成绩评定为“优秀”,并在多项国内外古琴赛事中屡获殊荣,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传承非遗文化的蓬勃力量。

值此雅集尾声,赵晗彩伊依古礼向恩师白杨先生行拜师礼。她恭敬呈递拜师帖,奉上清茶,表达十年受教之恩与终身求道之志。白杨先生欣然接纳与其夫人亦同见证,回赠回徒帖及寄托厚望的师门信物,正式收其为入室弟子。师门礼成于静默感动之间,未张扬而意深长。

为勉励弟子精进琴道、修养身心,白杨先生夫妇特赠《翛斋琴谱》一套,扉页亲笔题字:“以琴养德,以德扬琴”,寄托了对“琴德合一”的深切期许,同时赠予仲尼式古琴一床,形制端方,音色浑厚,寓意其今后当持中正之心,走宽厚之路。

仪式虽简,情义厚重。十年授业,终成师徒,一琴一谱,承载道统。这一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传统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悄然延续的缩影。

整个仪式简洁而庄重,在琴音余韵与满室沉香中完成,未作过多铺陈,却令在场嘉宾动容。这一拜,是技艺的承接,更是心性的交付,这一礼,不重繁仪,而重道传。

白杨先生表示:“真正的传承不在形式,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领悟。看到学生从初学到通达,再到愿意以琴为业、以道为任,便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欣慰。”

十年授业,一朝礼成。古琴之道,薪火不熄。此刻的福禄寿大厅,既是雅集之所,亦成传道之地——千年琴音,正在这一代代静心守护的身影中,悄然回响于当下,流向未来。

以琴会友:让传统走进当下的生活

这场雅集的意义,远不止于琴音本身。通过演奏者对琴曲背景、琴式文化的深入解读,观众不仅听到了琴音,更读懂了琴背后的哲学——“八音克谐”的和谐理念,“中正平和”的审美追求,以及每一张琴、每一根弦里蕴含的匠人之心。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举办雅集的初衷,就是想打破古琴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让它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从书斋的案头,走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来。当琴音与茶香、香韵、素食相遇,当传统与现代对话,文化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

暮色渐浓时,最后一曲《忆故人》的余音仍在空气中轻轻飘荡。有宾客轻声说:“今天的琴音,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而这,或许正是茗琴荟“福禄寿”古琴雅集的意义所在——它用一场雅集的时间,让千年古韵浸润了当代生活,让人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找到了一处可以慢下来、静下来,与自己对话的空间。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雅集,让古琴不再只是“非遗名录”上的名字,而是真正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抹诗意;让传统文化不再遥远,而是如这秋夜的琴音一般,温暖、亲切,触手可及。

供稿:北京雅集学苑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分享到:
版权申明

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发表评论


点击图片更换
027
特别关注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