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121628141

kv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来源:网络| 2025-08-08 16:17:06    阅读量:6623   会员投稿

“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组建“音乐无界 浸润有声”主题实践服务团队,前往临沂市沂水县吴家楼子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当熟悉的红歌旋律在沂蒙山区的老树下响起,当指尖抚过带着岁月温度的“沂蒙小棉袄”,这个夏天,“浸润有声”的“三下乡”之旅,注定与这片红色土地撞出别样的火花。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两场音乐会,让红歌在乡野间发烫。村里的大槐树下,成了志愿者们最特别的舞台。第一次演出,《沂蒙颂》的旋律刚起,就有大爷大妈跟着轻轻哼唱——那些刻在记忆里的旋律,总能瞬间唤醒共同的情怀。第二次,志愿者们特意加入了乐器展示环节,用竹笛吹响《沂蒙山小调》,用中阮弹出李商隐的《花下醉》,看着台下的小朋友们仰着小脸认真跟唱的模样,忽然懂了:红歌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歌,而是能在代际间流动的精神密码。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赤诚的听众。有位经历过抗战时期的老奶奶说:“这歌声,让我想起当年送丈夫参军的日子。”那一刻,音乐成了穿越时空的信使,让红色基因在乡野间继续发烫。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一针一线里,藏着沂蒙的柔软与坚韧。“这针脚得密,才能挡风;这花样得艳,才像咱沂蒙人的性子。”采访做了一辈子沂蒙小棉袄的老人时,她们的手虽布满老茧,穿针引线却依旧麻利。老人们说,当年的小棉袄,是给战士们的“护身符”;如今的小棉袄,成了离家在外的孩子们惦记的“乡愁”。那些牡丹、喜鹊的纹样里,藏着的是手艺人的坚守,更是沂蒙精神里“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底色。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而吴家楼子村党支部书记吴照京书记让志愿者们看到了这份坚守的新可能。他带着志愿者们参观非遗工坊,讲如何把传统棉袄做成有影响力的沂蒙小棉袄品牌,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手艺。“守着老手艺不是守旧,是要让它跟上时代的脚步。”他的话让志愿者们明白,乡村振兴里的“文化振兴”,既要护好老手艺的根,也要给它插上创新的翅膀。 “沂蒙小棉袄,就是我们这里的文化标签,只要小棉袄走的远,吴家楼子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村子才会变得更好。”吴照京书记提到的小棉袄既是指小棉袄本身,也是指村里的娃娃们能走出去、走得远,希望他们能在外面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红歌嘹亮沂蒙情,琴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离开时,包里多了件带着棉絮香的小棉袄纹样书签,耳边还回荡着村民们的挽留:“下次来,还想听你们唱红歌!”原来,三下乡的意义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志愿者们与这片土地相互滋养——志愿者们用音乐唤醒记忆,土地用故事教会志愿者们:振兴,是让红色的更红,让传统的更新,让乡村的每一寸都充满活着的力量。

分享到:
版权申明

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发表评论


点击图片更换
027
特别关注
资讯推荐